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定期回訪的意義篇一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民由于受戶籍制度以及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限制,其中包括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和接受教育選擇不自由,使得農民在社會生活中處于一種受壓制和被歧視的地位。農民面對自己的制度性強加成分,沒有個人的選擇自由,只有被動的接受。而改革開放以來,城鄉(xiāng)二元制結構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革,農民能自己選擇自己的就業(yè)地點,雖受戶籍制度的相關限制,大量的農村人口依然涌入了城市,在改革的浪潮中尋求新的職業(yè)發(fā)展,農民工群體得以形成和壯大,農民工的政治心理隨著進城過程也經歷著變化。
一、主要概念界定
(一)農民工。農民工是指在本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或者進入城鎮(zhèn)務工的農業(yè)戶口人員。農民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民工包括兩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就業(yè)的離土不離鄉(xiāng)的農村勞動力,一部分是外出進入城鎮(zhèn)從事二、三產業(yè)的離土又離鄉(xiāng)的農村勞動力;狹義的農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二)政治效能感。政治效能感是指公民認為自己能夠對政府產生影響的信念,包含兩個維度: 其一,與他人相比,個人自認為對政府具有影響力。其二,面對政治體系而言,個人自認為政府會對其要求有所回應。這兩個維度可以概括為內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并指出“內在政治效能感是個人相信自己可以影響政府的感覺,而外在政治效能感則是個體相信當權者或者政府應當回應民眾的感覺”。
二、研究設計
文章的研究內容為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和政治信任對其政治效能感產生的影響,研究目的是探究改革開放以來農民進城務工之后對于自己身份的認知情況和對于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的信任狀況,以及從何種角度可以提升農民工的政治效能感。研究過程共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研究問卷設計。第二階段主要是實地調查階段,湖北省武漢市多個火車站、汽車站作為樣本采集點,候車人群作為目標群體,隨機采訪候車人群,選擇符合問卷目標群體的人進行問卷調查。第三階段是問卷整理和報告撰寫階段。
三、變量測量
(一)因變量:政治效能感。本研究的因變量是公眾的政治效能感,主要通過對問卷中如下五個問題的選項為完全同意、比較同意、比較反對和完全反對,分別賦值1-4分,分值越高,表示政治效能感越強。我們用主成分法進行因子分析,經最大方差法旋轉提取兩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外在效能感因子”和“內在效能感因子”,如“表一”所示。
數據來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生代農民工集體行動的政治心理機制及其調適研究》社會調查問卷數據。
(二)預測變量:身份認同與政治信任。包括如下方面:
1.農民工的身份認同狀況。在公眾的身份認同方面,通過對問卷中如下問題的選項,即完全同意、比較同意、比較反對和完全反對,分別賦值1-4分,分數越高說明認為城鄉(xiāng)差別越大。我們用主成分法進行因子分析,經最大方差法旋轉提取三個因子,分別命名為“社會階層認知因子”“城鄉(xiāng)差別認知因子”和“社會地位認知因子”,如“表二”所示。
2.農民工的政治信任狀況。在農民工的政治信任方面,通過詢問受訪者對中國共產黨、政府、人大、公安機關、軍隊、法院、工會、青年團和婦聯9類信任對象的信任程度來測量其社會信任狀況,選項為非常信任、有些信任、不太信任和完全不信任,分別賦值 1-4 分,分值越高,代表對這些對象的信任程度越高。運用主成分法對這9個項目進行因子分析,經最大方差法旋轉后,我們提取了兩個因子,分別命名為“國家機關信任因子”和“社會團體信任因子”,如“表三”所示。
四、數據分析與發(fā)現
完成了對主要變量的測量后,為了全面探討社會信任和政治參與對公眾政治效能感的影響,根據研究策略,分別以外在效能感和內在效能感為因變量,以身份認同感和政治信任為主要預測變量,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行分析。如“表四”所示。
數據分析表明,城鄉(xiāng)差別認知對農民工的外在政治效能感和內在政治效能感都具有顯著相關性,但是作為主要預測變量的身份認同和政治信任對農民工的外在效能感和內在效能感有顯著不同。國家機關信任只對農民工外在政治效能感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而社會地位認知僅對內在效能感具有顯著影響??偟膩碚f,作為預測變量的政治信任和身份認同對于農民工政治效能感均具有顯著影響,只是不同維度對于內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的影響有所區(qū)別。
五、結論與討論
基于2016年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孔凡義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生代農民工集體行動的政治心理機制及其調適研究》社會調查數據,在數據結果分析中發(fā)現身份認同和政治信任更是與農民工政治效能感相關的重要因素。
身份認同和政治信任是政治效能感的重要預測變量。作為身份認同的三個因子,城鄉(xiāng)差別認知和社會地位認知對農民工政治效能感具有統(tǒng)計顯著性,但是社會階層認知對于農民工政治效能感在本次數據中并未有顯著影響。城鄉(xiāng)差別認知不僅對農民工外在效能感有著重要意義,同時還影響著其內在效能感。數據顯示,農民工越認為自己與城市人無異,其內在效能感和外在效能感就越高,這是城市化過程中給農民工帶來的影響。農民工在城市務工過程中,更好地適應了城市生活,經歷更加豐富,眼界更加開闊,人與人之間交往增多,對社會的了解更加深入,進而對社會政治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訴求,并期待自己的想法得到回??,相應的,政治效能感得以提升。社會地位認知因子僅對農民工內在效能感產生顯著性影響,數據顯示,農民工內心認為自己社會地位越高,內在效能感越強,越認為自己能夠影響政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農民工的心理認知也發(fā)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是改革開放初期的任勞任怨的形象,反而隨著自己勞動技能的提升,自信心增強,農民工對工作有了更多選擇的自由,認為自己在社會上地位提升并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社會,近年來農民工討薪成功也反映了這一現象。因此,隨著農民工社會地位認知的提高,其內在政治效能感也在增強。
在政治信任方面,國家機關信任因子對于農民工外在效能感具有顯著影響,相反,社會團體信任因子與農民工政治效能感并無密切關系。農民工對于政府、人大、公安機關和軍隊等國家機關的信任度越高,代表著他們對自己政治訴求的回應期待越高,這種信任體現了他們對于國家機關辦事程序和辦事效率的認知,對其回應自身訴求更有信心。這種信任是農民工自身心理認知,但其來源于實際。近年來,農民工在討薪過程中體會到以勞動局為代表的國家機關的幫助,在現實工作中,面對勞動剝削,農民工的訴求能得到相關部門有效及時的回應,逐漸農民工對于國家機關的信任感上升,因而也能提高其外在效能感。
從以上分析來看,筆者認為未來的政治效能感研究應繼續(xù)將農民工對于社會的認知納入考慮范疇,同時考慮在城鄉(xiāng)二元制結構下,農民工作為流動人口對于自身身份認同的感知變化以及相應對政治效能感產生的影響。對于農民工這一廣大特殊群體,應關注其心理變化,提升其政治效能感,促進我國民主與法制進程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淑華,李海瑩,劉芳.(2012).身份認同研究綜述,心理研究2005(1):21-27.[2]李翠玲,段學芬.農民工的身份認同與農民工的市民化.人力資源管理,2010(4):46-48.[3]付建軍.農民工政治效能感的現狀和后果.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3(1):77-90.[4]唐斌.廣州地區(qū)農民工政治信任狀況的實證研究.行政與法,2012(03):64-68.
不定期回訪的意義篇二
產婦產后訪視內容
一、訪視時間:產婦出院后3天、產后14天、產后28天。
二、訪視次數及要求:至少3次。要對產婦及新生兒進行訪視,并要求及時將訪視情況記錄在《母子健康手冊》及相應的管理登記中,高危產婦及體弱兒或有異常者增加訪視次數,并進行專案管理。
三、訪視內容:通過《孕產婦保健手冊》了解產前、產時、產后母嬰情況,了解產婦產后一般情況、睡眠、飲食、精神及大小便、心里狀態(tài)等。
四、檢查重點及簡單處理:
1、測體溫:產后前3~4天體溫可有輕度增高,如腋溫超過38℃度以防產褥感染,應給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療并查血常規(guī);
2、量血壓:產后血壓過低應警惕產后出血及慢性失血過多等情況;
3、檢查乳房:乳房有無紅腫、硬結,乳頭有無皸裂,乳房分泌量,乳管是否通暢等。乳房紅腫、硬結、不通暢或乳脹時均可用濕熱敷及按摩,用吸奶器吸出乳汁,或用芒硝和冰片外敷;乳頭皸裂時,可涂抗生素軟膏,喂奶時洗凈。若乳汁不足,應鼓勵產婦樹立信心,多喝雞湯、魚湯,多吃豬腳等,還可采用中藥催乳。
4、子宮復舊:檢查宮底高度、質地、有無壓痛等,正常情況下,胎盤娩出后宮底平臍,第一天可上升1~2cm,以后每天下降1~2cm,產后10天左右子宮降入盆腔,恥骨聯合上捫不到宮底;
3、傷口:查看會陰或腹部傷口,查看傷口周圍有無紅腫、硬結及分泌物;順產后大部分的會陰傷口一定會形成疤痕,但疤痕通常不大。有些產婦產后覺得傷口隱隱作痛,這時不妨泡泡熱水或做些會陰的收縮運動,可以促進恢復。剖宮產婦女若在產后2星期到1個月間,發(fā)現剖宮產傷口已感染或化膿,可將線拿掉,以控制傷口的發(fā)炎,裂開則須行二期縫合。
4、惡露:惡露可分為血性惡露(血鮮紅,可持續(xù)一周)、漿液性惡露(色淡紅似漿液,可持續(xù)一周)、白色惡露(粘稠、色澤較白,可持續(xù)2~3周)三種。從生產日算起,絕大多數會在產后6星期完全消失。婦女在產后4~6周,若仍有惡露出現,就要考慮以下幾種情況:①是否有胎盤殘留的可能? ②是否有胎膜殘留?③是否子宮恢復不良?④是否有感染現象?若仍無法止血,則使用一些藥物止血或修補內膜。
5、陰道恢復:陰道若有松弛現象,建議產婦做些增加陰道緊實的產后運動。例如:平躺在床做抬頭、抬身體、抬腳及抬腿等運動,若能在肚皮表面涂抹綿羊霜或妊娠霜,也有助于肌肉纖維組織的彈性恢復。
6、子宮頸裂傷者:要督促產婦做子宮頸圖片檢查,以早期預防宮頸癌的發(fā)生。
7、產褥期指導:囑咐產婦注意產褥期衛(wèi)生,加強營養(yǎng),注意休息:順產婦產后42天、剖宮產者產后3月禁性生活;3~6月內禁體力勞動;堅持母乳喂養(yǎng)指導和咨詢,計劃生育措施的指導等。
2016年10月22日 洋河鎮(zhèn)醫(yī)院
不定期回訪的意義篇三
產婦產后訪視 工作規(guī)范
一、訪視對象
在轄區(qū)內(不論戶口所在地)進行產后休養(yǎng)、產后28天內的產婦均屬訪視對象。
二、訪視次數
為正常產婦提供出院后3天內、產后14天、產后28天內的三次上門訪視服務;剖宮產術后的產婦,產后訪視次數不少于2次;如有異常,根據需要增加訪視次數。
三、訪視內容和方法
(一)、詢問
1、了解本次分娩過程、分娩方式、胎產次、會陰有無裂傷、縫線是否拆除;
2、了解有無產后出血、發(fā)熱、感染等異常情況;
3、了解母乳喂養(yǎng)情況;
4、詢問產婦飲食、睡眠、大小便情況。
(二)檢查
1、測量血壓和體溫;
2、檢查乳房有無紅腫、硬結,乳頭有無皸裂、凹凸現象,乳汁量的多少;
3、檢查子宮底的高度、有無壓痛,會陰傷口有無感染,觀察惡 露的量、顏色、性狀等;
如果發(fā)現產婦發(fā)熱、腹痛、陰道出血量多、會陰傷口感染或乳房疼痛,應立即轉往上級醫(yī)院診治。
(三)宣教與指導的重點內容
1、產后訪視應以加強對產婦及家屬的宣教為重點,對持有舊風俗觀念的對象要細心指導他們,使他們懂得保持通風舒適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是夏天防止中暑、冬天防止交叉感染的必備條件,給產婦補充各種營養(yǎng)是母嬰健康的重要保證,幫助他們自覺地做好產褥期保健工作。
2、識別和處理產后母親異常情況:
(1)、子宮復舊不全—惡露持續(xù)不干凈,子宮大而軟,常伴有腰痛,下腹墜脹感,提示子宮復舊不全,可給以宮縮劑治療;如伴有炎癥時應給以抗生素治療。如惡露量多,超過月經量,應立即去醫(yī)院就診。(2)、會陰傷口愈合不良—會陰傷口愈合不良,可表現為會陰傷口硬結,可用75%酒精濕敷,中藥坐盆并使用消毒衛(wèi)生巾等;如傷口感染裂開,需每天清潔傷口,七天以后用1:5000的pp水坐浴,每日二次,或立即轉往醫(yī)院就診。
(3)、產后便秘—由于產后活動減少,腹壁肌肉松弛,腸蠕動減少等原因,容易引起便秘。應鼓勵產婦下床活動,多吃蔬菜水果,必要時可服緩瀉劑或用肥皂水灌腸、開塞露通便。
3、母乳喂養(yǎng)指導:
產后訪視時要觀察產婦喂奶的全過程,采取傾聽、了解、樹立信心、給以支持的方法,了解母乳喂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并予幫助指導。(1)、幫助產婦樹立信心,堅持母乳喂養(yǎng)新生兒至出生后4—6個月以上;指導給嬰兒合理添加輔食。
(2)、母乳喂養(yǎng)應實行不定時的按需哺乳,夜間也喂奶,將有助于乳汁的持續(xù)產生。
(3)、乳頭清潔:每次哺乳前保持乳頭清潔,禁用肥皂或酒精擦洗,以免引起局部皮膚干燥皸裂。(4)、指導產婦正確的哺乳技巧。
正確的哺乳姿勢:產婦采取舒適體位,母嬰緊密相貼,嬰兒頭與雙肩朝向乳房,母親手應將拇指和四指分別放在乳房上、下方,托起乳房哺乳;嬰兒吸吮時必須將乳頭及大部分乳暈含入口中,吸空一側乳房后,再吸吮另一側乳房,直到嬰兒放松乳頭為止。
(5)、母乳喂養(yǎng)常見問題的處理:
a.奶脹—哺乳前用毛巾熱敷乳房3-5分鐘,隨后柔和地按摩乳房,用手或泵擠出足夠的乳汁,使乳暈變軟以便于嬰兒含住乳頭和大部分乳暈,進行頻繁和有效地哺乳。
b.乳頭皸裂—含接姿勢不正確容易產生乳頭皸裂。已發(fā)生皸裂的,首先指導正確的含接方式,并先吸吮損傷較輕的一側乳房。停止哺乳時應用食指輕輕向下按壓嬰兒下頦,使其自動放松乳頭,溫和地中段吸吮。哺乳后擠出少許乳汁涂在乳頭和乳暈上,短暫暴露干燥乳頭有助于乳頭皮膚愈合。
c.乳腺炎—不必停止母乳喂養(yǎng),在兩次喂奶期間熱敷乳房;頻繁哺乳,首先讓嬰兒吸吮未受累乳房,吸吮后擠空剩余乳汁,產婦飲食 宜清淡。產婦如出現發(fā)熱等癥狀,要及時到醫(yī)院診治。
d.乳汁分泌不足—奶量是否充足,可通過觀察嬰兒喂養(yǎng)與排泄情況來判斷。僅喂母乳不添加任何輔食(包括水),嬰兒一天有6次以上小便,尿呈無色或淡黃,嬰兒體重增加不少于每月500克或每周125克,說明奶量充足;如嬰兒體重增長不夠,每天排尿量少者,提示乳汁不足。要幫助母親樹立喂養(yǎng)信心,指導母乳喂養(yǎng)操作技巧,產婦要注意休息,加強營養(yǎng),保持精神愉快,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奶量仍然不足,應去醫(yī)院進一步檢查。(6)、母嬰分離時母乳喂養(yǎng): 當母親生病或特殊原因需要分離時,應在醫(yī)務人員指導下堅持母乳喂養(yǎng)。例如,擠出母乳即送到奶庫存放后喂養(yǎng)嬰兒,喂養(yǎng)時禁用奶瓶和橡皮奶頭,應選用鼻飼管、滴管、小杯或小匙喂養(yǎng);喂哺前可將盛母乳的器旻放在盛有溫水的碗中加熱,不要放在爐火上,更不能用微波爐加溫。(7)、手工擠奶技巧:
產婦擠奶前清洗雙手與乳房,濕熱敷雙側乳房,按摩或拍打乳房,將拇指及食指放在距乳頭根部2厘米處,二指相對,其他手指托起乳房,用拇指及食指向胸壁方向輕輕下壓,反復-壓-放,依照各個方向按照同樣方法壓乳暈,要做到使乳房內每一個乳竇的乳汁都被擠出,雙側乳房交替擠壓。(8)、母乳喂養(yǎng)禁忌癥:
嬰兒患有半乳糖血癥,或產婦在各種傳染病急性期,患有嚴 重心、肝、腎不全等疾病。
不定期回訪的意義篇四
產婦產后的育兒效能感是關系到母嬰健康的重要方面,因此對于產婦產后育兒效能感的干預必要性極高,臨床中與育兒效能感相關的因素較多,而產婦自身的認知度是重要的影響方面[1].本文中我們即就產后不定期訪視對產婦產后育兒效能感的影響進行觀察研究,研究結果分析如下。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本院分娩的94例產婦為研究對象,將其根據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常規(guī)產后干預組)47例和觀察組(產后不定期訪視組)47例。對照組的47例產婦中,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9.2±5.8)歲,孕周37.2~42.5周,平均孕周(40.5±0.8)周,其中初產婦40例,經產婦7例;文化程度:初中20例,中專16例,高中及以上11例。觀察組的47例產婦中,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29.4±5.7)歲,孕周37.3~42.7周,平均孕周(40.3±0.9)周,其中初產婦40例,經產婦7例;文化程度:初中20例,中專17例,高中及以上10例。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分娩史及文化程度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兩組產婦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產后干預,主要為進行產后恢復、哺乳、撫育新生兒等方面知識的指導及干預。觀察組則以產后不定期訪視的方式進行干預,即對產婦進行常規(guī)的產后指導及心理疏導,然后不定期采用多形式進行干預,如不定期進行家庭訪視及電話指導,另對家屬進行相關護理知識的培訓指導,且對訪視效果進行總結,總結經驗及不足,并進行改進,然后在下次訪視時將新的針對性的訪視內容進行指導,達到持續(xù)改進訪視效果的目的。然后將兩組產婦干預前和干預后不同時間的育兒效能感評分進行分別統(tǒng)計,并比較兩組不同時間的評估分值。
1.3 評價標準:育兒效能感是有效評估產婦育兒的重要量表,其主要對產婦的內心活動維度和技能維度兩個維度進行評估,每個維度的評分均以75分為滿分,整個量表總分150分為滿分,分值越高表示育兒效能感越高[2].1.4 統(tǒng)計學處理:本研究中數據處理檢驗軟件為spss16.0,檢驗方法為χ2檢驗與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結 果
干預前對照組產婦的內心活動維度評分、技能維度評分及綜合量表評分分別為(45.25±4.56)分、(41.36±4.11)分及(85.59±5.86)分,觀察組產婦的內心活動維度評分、技能維度評分及綜合量表評分分別為(45.28±4.49)分、(41.39±4.08)分及(85.61±5.82)分。
干預后1周對照組產婦的內心活動維度評分、技能維度評分及綜合量表評分分別為(50.04±4.79)分、(47.87±4.36)分及(96.36±6.10)分,觀察組產婦的內心活動維度評分、技能維度評分及綜合量表評分分別為(59.87±5.08)分、(56.46±4.67)分及(115.80±7.42)分。
干預后4周對照組產婦的內心活動維度評分、技能維度評分及綜合量表評分分別為(57.84±4.86)分、(54.80±4.50)分及(110.24±7.36)分,觀察組產婦的內心活動維度評分、技能維度評分及綜合量表評分分別為(67.80±5.09)分、(65.35±5.36)分及(131.08±8.91)分。
干預前兩組產婦的育兒效能感各個方面評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而干預后不同時間觀察組各個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均<0.05,干預后兩組間均有顯著性差異。討 論
產婦產后的影響因素較多,其中產婦的自身效能感尤其是育兒效能感是對產婦尤其是新生兒影響極大的方面,因此對產婦進行產后育兒效能感的干預極為必要。另外,臨床中與產婦產后育兒效能感關系較為密切的指標較多,其中產婦自身對于育兒的知識認知度即是常見的重要因素,因此對產婦進行相關知識認知度的提升極為必要。而產后訪視不僅僅是有效防控產后并發(fā)癥的重要方式,且是對其相關知識認知度提升的重要方面。本文中我們即就產后不定期訪視對產婦產后育兒效能感的影響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其較產后常規(guī)干預表現出更為積極的優(yōu)勢,產婦產后1周及4周的育兒效能感各個方面評分均明顯更高,從而肯定了產后不定期訪視對產婦的積極影響作用,說明其對于提升產婦產后的育兒認知度有積極的臨床效果。綜上所述,我們認為產后不定期訪視可有效提升產婦產后育兒效能感,對于產后的母嬰健康狀態(tài)均發(fā)揮著積極的改善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愛榮。初產婦產后育兒自我效能、影響因素及護理措施的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5):10-12.[2] 曹佑梅,張軍,王曉惠。初產婦父母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及產后抑郁的相關性研究進展[j].全科護理,2014,12(26):2407-2409.
【本文地址:http://85550.com.cn/zuowen/2999686.html】